在香港电视黄金年代,有这样一位演员:他从未担正主角,却用132个配角角色编织了一部港剧百科全书。孙季卿——这个名字或许陌生,但他塑造的掌柜、道长、老仆形象早已深植人心。本文带您走进这位TVB「千年配角」的传奇人生,揭秘那些经典角色背后的故事,解读老派艺人的职业坚守。当流量明星霸屏的今天,回望这位用一生诠释「戏比天大」的老艺术家,不禁令人肃然起敬。
从梨园到荧幕:被遗忘的粤剧名伶

鲜为人知的是,这位总演市井小民的演员,年轻时竟是粤剧舞台上的文武生。1950年代,孙季卿随「大龙凤剧团」巡演东南亚,以扎实的功架和独特的「豆沙喉」唱腔闻名。转战电视圈后,他将戏曲程式化表演转化为生活化演技,在《射雕英雄传》中饰演的茶博士,一个端茶手势就带着梨园的韵律美。这段经历解释了他为何总能把龙套角色演得鲜活——传统艺术的滋养,让他深谙「无角色大小」的表演真谛。
132个角色的演技教科书
统计显示,孙季卿在TVB32年间出演过132个角色,堪称行走的香港市井图鉴。从《鹿鼎记》里狡黠的海公公到《金枝欲孽》中忠厚的曹总管,他开创了「三分钟立住人物」的表演范式:在《天龙八部》饰演少林扫地僧时,特意设计用左撇子拿扫把的细节;演《大时代》的股评家,会提前研究当年报纸的财经专栏。这种「角色不论大小必做功课」的职业态度,成为后辈演员争相效仿的典范。
后颈肉瘤背后的隐忍
细心的观众会发现,孙季卿晚年角色后颈总有明显隆起。那是直径达8cm的良性脂肪瘤,本可手术切除,但为避免耽误剧组进度,他选择带着瘤拍戏整整八年。《巾帼枭雄》的柴九叔、《神探高伦布》的庙祝,那些佝偻背影不仅是角色需要,更承载着老艺人的职业操守。当同辈演员纷纷退休,83岁的他仍坚持「有戏就拍」,直到2015年拍完《枭雄》才因病隐退,次年溘然长逝。
绿叶哲学:配角的光芒
在追求「番位」的当代演艺圈,孙季卿的从业哲学显得尤为珍贵。他曾在采访中说:「主角是筵席的鲍参翅肚,配角就是那碟油菜——没有它,整桌菜就不完整。」这种甘当绿叶的精神,恰恰成就了港剧最动人的市井烟火气。如今重温《茶是故乡浓》里他泡的凤凰单丛,《封神榜》中他卜的卦,方懂得「没有小角色」的深意——正是无数个这样的龙套,筑起了港剧黄金时代的基石。
当我们在4K镜头下寻找演技时,孙季卿用模糊的标清画面诠释了何为「演员的自我修养」。他的一生如同其饰演过的那些老茶馆、旧当铺,承载着香港影视最本真的味道。建议年轻观众不妨翻看《苗翠花》《醉打金枝》等老剧,在那些惊鸿一瞥的配角身上,感受老派艺人如何用生命打磨角色。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,孙季卿的故事提醒我们:艺术的真谛,从来不在镜头前的番位,而在角色背后的灵魂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